市民政局:强化党建引领 激发社区治理新动能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“完善网格化管理、精细化服务、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,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”。近年来,安徽省安庆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以党的领导为统领、“三治融合”为路径、“五社联动”为抓手,全面加强组织领导、搭建参与平台、狠抓队伍建设、健全服务功能,全力激发社区治理新动能。
坚持党建统领 构建组织保障格局
安庆市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社区治理始终,充分发挥党组织统筹协调的优势,全力形成社区治理工作的整体合力。
党委领衔抓总。构建“四级书记一齐抓”基层治理的责任体系,将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纳入安庆市“十四五”规划专章部署,将推广运用基层治理“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”写入安庆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安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,强力统筹推进、强化督导考核。
建强基层组织。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,着力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“一肩挑”。优化党组织设置方式,打破区域界限,创新建立街道“大工委”23个、社区“大党委”151个、村级“联合党委”33个,构建“社区党委(党总支)—网格党支部—楼栋党小组—党员中心户”四级架构,把党建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“微单元”,抓牢基层治理“基本盘”。
发挥党员功能。以基层治理、民生保障为重点,全域实施基层党建“书记项目”,各级党组织书记认领“书记项目”1908个,领办事项9944个。落实“双联系双报到双服务”机制,10.23万名在职党员到包保联系社区报到,参与社区治理、志愿服务等活动,发挥先锋模范作用。
坚持多方共治 搭建社区治理载体
安庆市以“五社联动”为牵引,引导社会组织、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社区治理,全面增强社区服务居民、组织动员、民主协商能力。
增强居民自治组织活力。聚焦明责、减负、增能,深入开展机制、牌子和证明事项“三规范”工作,梳理村(社区)依法履职事项37项,协助事项39项,清理摘除各类标识(标牌)31124个,梳理公布52项不应出具证明事项,有效减轻基层负担。建立村(居)委会下属人民调解委员会、治安保卫、公共卫生等“一村(居)多会”制度,加强党小组长、网格长、楼栋长(单元长或联防长)、治保员等“三长多员”队伍建设。
建设社会工作服务站点。按照有标识、场地、制度、人员、资金和项目“六有”标准,全市153个乡镇(街道)社工站建设实现全覆盖,其中省级特色社工站2个,市级示范性社工站5个,配备社工人员354人。设立村(社区)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,通过“微创投”方式,为群众多样化需求提供服务。
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展。坚持简政放权,优化备案流程,依托社会组织孵化基地,积极培育公益性、服务性、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。截至目前,安庆市共有社区社会组织8904家,城市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实现全覆盖。
坚持固本强基 打造社区治理团队
安庆市聚力做好“人”的文章,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、职业化进程,同时引导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向社区集聚,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。
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。不断完善社区工作者招录、培训、晋升等职业体系。目前,安庆市社区工作者达到10448人。实行社区工作者队伍“三岗十八级”管理,持续提高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、拓宽职业发展通道。2021年以来,累计从优秀村(社区)“两委”成员中考试录用乡镇(街道)机关公务员28名,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显著提升。
培育社会工作人才。成立安庆民政开放学院,实施社会工作者学历提升、持证率提升和实务能力提升“三项工程”。实施持证一次性奖补、持证社区工作者享受职业津贴等激励政策,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。截至目前,安庆市共有社工人才1.3万人,持证社会工作者834人。
发动志愿服务力量参与。组织发动社区居民、社区社会组织成员开展“义诊”“义修”“义剪”等社区志愿服务,培育志愿服务的活动招募、组织管理等方面人才。目前,安庆市共有注册志愿者85.69万人,注册志愿服务队伍3866支,实施志愿服务项目32860个,志愿服务时长达到568.32万小时。
坚持服务群众 释放社会发展红利
安庆市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,进一步增强社区服务功能,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生活的“娘家”。
优化居家养老服务。实施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,支出试点资金3646万元,建成家庭养老床位3315张,对低保、特困等困难老年人提供家庭保洁、个人护理等居家上门服务。建成社区老年食堂(助餐点)589个,开展各类助餐服务。建成35个社区“嵌入式”养老服务机构,提供康复护理、日间照料等服务,有力提升老年人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救助社区困难群众。稳步提高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,落实急难发生地申办临时救助,探索实施社会救助信用承诺机制。截至目前,安庆市共保障城乡低保12.13万人,特困人员2.91万人、临时救助0.43万人次。实施全国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项目,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辅具租赁服务。
链接公益慈善资源。成立安徽省首个数字慈善示范基地,设立老年助餐、贫困大学生救助等慈善基金18支,募集1300万元慈善款物。实施“幸福家园”村(社区)互助项目,设立村(社区)慈善基金50支,募集慈善资金146万元,统筹用于困难群众急难救助、农村困境儿童和“三留守”人员关爱服务、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,充分发挥公益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积极作用,推动村(社区)与社会慈善资源融合互动。(撰稿/初审/复审/终审:杨善龙)